Exhibition 展覽

再不創作只剩遺作:何忠翰、張維晏、陳芮祺、陳琬渝 聯展

「之後,以後,或最後,我們會想留下些什麼?」

十多年前四位本是高中時期的同窗,如今齊聚一堂。轉瞬光景,伴我們度過不同人生境遇。維繫這份奇緣的核心,正是多年來創作不輟的蓬勃活力。在持續耕耘藝術的道路上,從尋常生活中覓取靈感,反芻自身的經歷與慾望,透過觀察、吸收、醞釀,並融會出關於美的詮釋。

繪畫、插圖、陶藝、書法,四類美術表現形塑出本展骨幹,邀請觀者進入我們的所思所想。「是什麼造就了現下的作品?」、「我們因何、又為何而作?」,透過不斷自我對話,凝鍊出獨特人文涵養,解放自我藝態化靈魂,激勵產出作品的求「生」慾。

我們不為藝術而藝術,只為創作,而願落幕無悔。

再不創作只剩遺作:何忠翰、張維晏、陳芮祺、陳琬渝 聯展

展出地點
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 – B1藝文空間
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72巷6號

■ 展覽活動
↘ 開幕活動
2021/11/21 (日) 1400 – 1600 pm

↘ 線上導覽
2021/11/27 (六) 2000 – 2050 pm

↘ 交換日記 – 你說.我畫
授課:Bingu Ho / 何忠翰
日期:12/11~12,1300 – 1700 pm


藝術家與創作自述

何忠翰 Bingu Ho|與靈感偷情的SOHO平面設計師暨插畫創作者
1989年生,一手拿畫筆,一手拿滑鼠;是一名平面設計師,也是插畫創作者。儘管生命中充滿變數與機緣,唯一堅持初心的是從未停止創作。

創作自述|
「如果還能創作,我想做些什麼?」這是我送給自己的課題。《1 to 365》是一個長期的創作計畫。我試圖從靈感抽絲剝繭的過程間,尋覓最原始、客觀的創作動機,揚棄所有限制,單純享受「創作」這樣一件事,回歸到純粹、釋放私密、關注當下即景。我特別希望我的作品能與觀者建立一種虛實相間的連結。「365(天)」的單位,是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。觀者們能從日記化的系列圖像作品中,發現與自己生辰日期的相應之作,並進而對號入座,開啟純視覺的、或想像的,任何一種與「我」的對話思維,並揭露掩藏在「只屬於那個日子」的記憶篇幅,回望你/妳曾經的「生」,與種種。它們是某位觀者的昨日之日,卻也是我們所有人都一同度過的時間。在此,邀請你/妳,與我攜手參與這些片段光景。

Instagrambingu_ho.studio


張維晏 Weiyan Zhang|與浪漫主義激吻的書法創作者
1989年生,身兼書法創作者、藝術史作家及歷史影像數位彩色復原師等多重身分。經營「男子的維藝識Wei-of-Arts」藝術史部落格,並擁有個人專屬書法藝術品牌-「遇扇坊 (CursiveFancy)」。

創作自述|
「文字」對於我更似一種動詞。透過我們發出的聲音、親筆字跡,能探見它們各異其趣的表情。古代詩人們字斟句酌,化詠物抒懷為雋永文思,如今細品而來,仍別有番生活情趣,引人快意。書法是文字與線條的藝術,承載著千年的美學底蘊。我偏愛小作,亦喜在咬文嚼字中淺嚐片斷詩文裡的飄渺意境,言古人之語,思古人所見。這些字句所勾勒出的場景,像畫,也不像話;彷彿抑揚頓挫的語調中被疊加了一縷呼吸,它們有劇、有形、有夢、也有深情。《漫書》系列,摘選撩撥閑思藝趣的詞句,藉自由的草書風格漫寫幀幀清逸小品。卸去原詩脈絡後,它們彷彿日常的吐納、閒敘或隨寫。古代風華已不復見,但不老的雅韻歷久彌新,它們離我們很遠,卻也離我們很近。

Instagramcursivefancy_weiyan
Facebook遇扇坊CursiveFancy

陳芮祺 Rachel|與熱情有染的畫家及美術教育者
1988年生,徜徉多年、多姿、多彩的藝術教育場域,踏實傳遞生活美學,經營個人繪畫部落格,從平凡日常中代謝優雅的情韻,為靜好歲月渲染出唯美本色。

創作自述|
我認為每一種藝術表現都能提煉出獨特魅力。人們藉由「創作」來抒發情感,從外在世界探索內在變化,復而自心像解構表象秩序,重塑一套自己對客觀物象的理解脈絡。在每次創作過程中,我們的心靈可以無限飛翔,我們的思維可以是自由的,除卻任何妥協與將就。所謂的創作之魅,並非指向觀者的感受;而是對任何人而言,延續生活的激情是至關重要的,創作猶如生命所不可或缺的氧氣。舞蹈,是我生活的一部分,它為我的創作帶來富足靈感。舞動時的舉手投足、一顰一笑,乃至一個眼神或顧盼,都彷彿能夠懾出舞者的魂魄與脈動。舞姿,是無聲之語,每個動作都傳遞著消逝、再生、停滯、繼起,這些循環不已的意象。因此,《舞止盡的日子》系列作,呼應著這樣的情感和概念,躍然紙上者不只是純然的動作,更是一種嶄新的精神和交流,是舞者與他者、或者與群眾的對話。

Instagramhirachel27
Facebook芮秋


陳琬渝 Wanyu Chen|與理想信念私奔的陶藝職人
1988年生,在科技行業漫遊,品嚐各式角色與諸般滋味。這條修行的道路上,選擇以陶作精神講述生活、現實和無量的生命故事,希望透過作品將美好、純粹、返璞歸真的理念傳遞給更多人。

創作自述|
我持續關注與做陶藝幾十年了。起初從欣賞、做陶,反覆熟習,並時常與「土」相處;創作中,我喜歡慢慢去蕪存菁的形式,逐漸忘了它們作為一種藝術媒材的存在,並將「陶作」化為一種生活態度。陶藝,本就源於生活。遠古時期,人們拾起一坯土,捏塑盛器,碗、盤進入生活場域,與我們的日常緊密相繫。本次創作,我透過觀察,端詳山嵐雲烟的流動與變幻,那股油然而生的舒闊與頓悟般的快意,似能與莫測的自然精奧相喚。因此,我從「雲」的意象出發,以霧白釉為基底,釋放陶作的俐落感以及所襯托出的美好素質,回歸媒材根本性,提取「土」的自然樣貌,並在釉藥細微變化中淬煉簡潔器皿,同時也關注「自然性」與「實用性」兩大特色。器皿如何被運用、搭配,都是它們存在的意義。我希望作品能伴著觀者,好比能夠使用它們吃上「一頓飯」,在那般簡單、平實的生活日常中,領略纖細的情調。

Instagramginho_pottery
Facebook今後工作室

共同創作

集結四位創作者個別系列的最末作,回歸「再不創作只剩遺作」的初念
之後,以後,或最後 —— 我們會想留下些什麼?

何忠翰|
2013年,我的第一場展覽中的第一件作品即是我的自畫像,最初只是單純的想說『自畫像好像是每個藝術家必備的系列』,就來一張吧,之後在每一檔的創作中,一定會保留這麼一個篇幅給自己。 表現形式各不相同,同樣的是,它完完整整地記錄了每個當下,攤開來看,便能清楚看見這脈時間的軌跡。作為此次展覽中的最後一件作品,如果被視為再不創作下的遺作,在最後,我想對畫中的那個人說聲,謝謝,你做的很好了。

張維晏|
所有的舊日都是一頁頁的詩,人們經歷著翻頁般快速成長。轉身瞅一瞅,或向前望一望,怎看,都像大夢一場。今時對酒,猶如齊聚一堂的聯展,從前種種,譬如昨日死;以後種種,譬如今日生。選此佳句,表達對昔時的相思情意,作為此系列的總結和文眼,紀念吾輩四人創作與生命成長蛻變的歷程。

陳芮祺|
當你注意傾聽時,自然本身就是一位淵博的教師,可以教導我們如何保持平靜、如何強大、如何順其自然,以及如何處在當下讓生活以更有包容性的方式展開。連結自然時,並不需要尋找答案或理解所有事情,只需要讓自然向你展現它自己,以一種經驗性的方式,向你提供一種不同的認識形式,讓我們一起與大自然共舞共存。

陳琬渝|
這次最後一件作品,走到這一刻。在生活的時光裡流動變化,萬物的質感與語彙,在不完美中的完美,那般簡單、平實的生活日常,不完美裡面的完美,我們都帶著勇氣繼續向前。

線上導覽

發表迴響